申报地区或单位: 连平县 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陂头米粉 制作技艺 陂头米粉制作技艺,是选用当地优质大米,通过浸米、磨浆、蒸面、晒面等10多道工序,制成口感柔软细腻、韧性...
申报地区或单位: 连平县
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
陂头米粉
制作技艺
陂头米粉制作技艺,是选用当地优质大米,通过浸米、磨浆、蒸面、晒面等10多道工序,制成口感柔软细腻、韧性好的米粉。
陂头米粉是连平县传统美食,主要产于连平县陂头镇夏田村。它采用当地精选优质大米制作,不含任何添加剂,是纯有机绿色产品,口感柔软细腻,滑爽,韧性好,宜炒宜煮,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。
陂头米粉起源于何时,已难以考证,但在传承谱系中可推断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。陂头人的祖先对民间传统米粉加工方法进行改进,增加制作工序,从而形成具有陂头特色的陂头米粉。
陂头米粉传统制作工艺独特,具有浓郁的乡土本色。制作的主要原料是优质大米和水。制作器具包括:桶(用于洗米、浸米)、磨石(人工拉力磨或电磨)、米浆桶、大铁锅、蒸面甑、面托(蒸面盘)、油刷、竹刀(一般用竹片)、滚面筒、大竹笪、小竹笪、切面刀(或切面机)、择面和团面台等。制作工序包括:选料、浸米、磨浆、蒸面皮、晒面皮、泡面、压面皮、切面、择面、团面、晒面等11道工序。陂头米粉制作工序看似很简单,但实际操作有很多讲究,制作技艺全凭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。
展开剩余69%陂头米粉的制作工序:
1.选料:选择陂头出产的优质大米(因陂头属石灰岩地质构成,其水质、土质特别,种植出的大米香软,故用陂头米制作出来的米粉爽滑、清香、韧性好)。水要选用古井水或溪泉水。
2.浸米:用净水将大米洗净,一般冲洗一次或二次即可;将米放在水桶浸泡40分钟左右,即可进行磨浆。
3.磨浆:用磨石(用人力拉磨或电磨)把浸好的米进行磨浆,磨浆时一边放米一边放适量的水。
4.蒸面(面皮):先将水放到大铁锅里加柴火将水煮沸腾,大铁锅上制作有木制推拉式蒸面甑,可把面托推拉进里面去蒸。然后用油刷在面托上扫一层食用油(预防米浆粘面托),用预制好的勺子(一勺或二勺)把米浆盛满,放到面托再铺开(一般米浆的厚度是0.5厘米),蒸面30秒钟即可。
5.晒面(晒面皮):从蒸面甑将面皮取出,先用竹刀在面托四周划一下,使面皮与面托分离,然后掀起面皮,用木制滚筒把面皮滚起,再放到大竹笪铺开。一般大竹笪可放四托面皮,然后拿到室外竹架上曝晒。
6.泡面:把晒干的面皮在45℃温水里掠过即可。
7.压面:将泡过的面皮重叠起来,用湿布覆盖包裹1小时左右,使面皮湿润,再用重物压面,使其平整。
8.切面:通常用三至四托面皮叠在一起,用平直板条定位,进行人工切面,一般切出的面条(面丝)厚度为0.5厘米至0.8厘米。
9.择面(分面):把切好的面丝放在择面台进行择分,将长面丝、短面丝、碎面丝分类放置在团面台上。
10.团面:团面就是把面丝捆成团(地方方言就是把面丝团成一节一节,一节就是一捆,也叫做“一扎”),一般是长面丝包着短面丝捆成一扎,每扎长28厘米,重约3.3两,即三扎一斤重。
11.晒干:把团好的面(成品米粉)放在小竹笪上,放置室外在阳光下曝晒,以粉条用手轻折会断为晒干。将晒干的米粉放在干燥通风处。
20世纪70年代之前,陂头镇(含贵东)大部分农家均会在秋冬农闲时期,选择晴朗阳光天气,用传统工艺制作几十斤乃至上百斤陂头米粉(亦叫“面仔”)备用。陂头米粉主要用于逢年过节接待来客,其次作为慰问礼品。早期民间流传一种风俗,凡是慰问伤病者,都会带上几节(扎)“面仔”(一般是三节,寓意“生”)作慰问品。还可以作为快速食品备用。农忙季节,通常回家后用米粉下汤或炒粉,快速省时,解饥解渴。改革开放后,只有部分农家看准市场商机,开办米粉加工家庭作坊,一直效益甚佳,收入可观。有的农户还购置了切面机和把人力磨石改装成电磨。
发布于:山西省